长征的号角吹响时,红四方面军某团团长王团长奉命率部转移。临行前夜,他紧紧握住妻子李秀英的手:“等革命胜利,我一定回来接你。”李秀英将亲手纳的布鞋塞进丈夫的行囊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:“我等你,一辈子都等。”
谁曾想,这一别竟是半个多世纪的人海茫茫。
战火纷飞中,王团长所在部队遭遇敌军重兵围剿。一场激战中,他身负重伤,被当地老乡救起。伤愈后,部队早已转移,他只得隐姓埋名留在当地。此后岁月里,他无数次托人打听妻子下落,却始终石沉大海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因伤病复发无法继续服役,辗转在西北一个小县城定居,靠着做点小生意度日。
而李秀英始终坚信丈夫还活着。她守着老家那间土坯房,每年都给丈夫做一双新布鞋。特殊年代里,有人劝她改嫁,她总是摇头:“他说过会回来的。”她把对丈夫的思念深埋心底,靠着种菜卖菜维持生计。
1993年春天,76岁的李秀英照常在县城的菜市场摆摊。闲聊时,她向邻摊的商贩说起自己的故事。那个从西北来贩运土产的商人突然拍腿:“哎呀!我们那儿有个老干部,也是长征时失散的老红军,姓王!”
李秀英的心猛地一跳。她连夜收拾行囊,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踏上了北去的列车。
黄土高原上的小院里,77岁的王团长正在晒太阳。当那个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时,他手中的茶缸“咣当”落地。虽然岁月改变了容颜,但那眼神分明是刻在骨子里的熟悉。
“秀英?”
“是我……”
两位古稀老人相拥而泣,布满皱纹的手紧紧交握,仿佛要补回错过的五十四个春秋。民政部门特事特办,为他们补办了结婚证书。新房里的桌上,整整齐齐摆着五十四双崭新的布鞋。
此后的岁月里,总能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携手散步。王团长常说:“我们错过了大半辈子,剩下的每分每秒都要在一起。”李秀英总是笑着点头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,就像他们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。